肝硬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西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TUhjnbcbe - 2021/6/29 20:57:00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肝硬化是西医学名词,其来源于公元前年,埃及亚历山大市的Erisistratus已经认识到肝脏坚硬如磐石、伴有水肿的一种疾病;雷内克(Laennec)引自希腊文kirrhos,意为“*褐色”,突出了“硬化”,表现为肝脏突出的结节呈“淡褐色或*褐色,近乎淡绿色”的特点。这就是“硬化”一词的来源。以上描述在中医古典医学著作中未曾出现过,但是其“坚硬如磐石”这类相似的叙述则比比皆是,惜乎都不是解剖学或形态学意义上的描述,而是作为病机演绎上的一种推论或者对病人突出病症外观的笼统描述。例如《难经·五十五难》记载:“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积聚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记载:“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诸病源候论·癥瘕候》指出:“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器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而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中医将“癥瘕积聚”这些留滞于人体的(包块)病征,做了既有特色又有分析的归纳。其轻浅的、可移动的,归咎于六腑的气分;较重的、固守不移的则归属于五脏的血分。而前者为聚、为瘕;后者则为积、为癥。癥瘕积聚是与中医所谓四大病证“风、痨、臌、膈”中的“臌胀”息息相关的。根据《*帝内经·灵枢。水胀》记载:“臌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腹筋起,此其候也。”臌胀则根据腹内水、气、虫、血等的不同,分为“气臌”、“水臌”、“虫臌”、“血臌”4种基本类型。由于年代久远,滋生出诸如“单腹胀”、“膨脖”、“蜘蛛蛊”、“蛊胀”等异名。关于臌胀病的成因,古代医籍大多归结于寒温不节,饮食失调、情志不遂、酗酒贪杯和感受“水*”等因素。如《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指出:“此由水*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显然,对血吸虫引起的肝硬化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西医学所发现的各种嗜肝性病*引起的慢性肝炎乃至肝硬化则没有认识。中医认为营卫气血津液在体内应保持恒定和循环状态。心主血脉,肺主宣肃、肝主疏泄、脾司运化、三焦通调水道,肾主温煦鼓舞。在此基础上,气血津液营卫均应畅流不息。若因外邪或内伤导致气血津液营卫运行不畅,则病变由此而生: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可令水停、湿从中生,湿郁日久,则生痰凝,痰凝日久,或流注于经络,或阻滞于气道,导致气血津液相继为病,形成癥瘕积聚,最终成为臌胀。故《*帝内经》多处提及“必先五胜、通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至和平”,“治之各通其脏脉”,“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止”。《伤寒论》也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的告诫。清代名医何梦瑶《医碥·肿胀》指出:“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清楚地解释了在病理因素作用下,气血水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肝硬化及肝纤维化的治疗首重病因的针对性。肝硬化首先是肝损伤,迁延日久逐渐形成。导致肝硬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病*性肝炎(主要是乙肝和丙肝)、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血吸虫型肝炎等。上述六种可能形成肝硬化的肝病中,最宜针对病因的主要还是病*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血吸虫型肝炎。就针对*性肝炎的病因来说吧,有资料报道:抗病*药物的使用可以延缓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形成过程。这种治疗的针对性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有效地干预病*的持续复制,从而延缓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行性进展。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乙肝抗病*药物的以核酸和核苷酸类药物为主。中药则需选择既有抗病*作用的药物,又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多重作用的药物。如虎杖、白花蛇舌草、地锦草、夏枯草、山慈菇、凌霄花、紫花地丁、叶下珠、防风、连翘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