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居于五脏六腑之首。医学研究发现,它代偿功能异常强大,即使受损70%以上,也能“咬牙坚持”,协助机体正常运转。
这既是肝脏优势,也是劣势所在。具体可以解释为,其内部无痛觉神经分布,损伤程度再高,也无法通过疼痛向机体发出预警。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患者一体检,就查出肝癌中晚期原因所在。
李大哥和李二哥,是一对孪生兄弟,很不幸,两人同时被查出轻度乙型肝炎。医生曾经严厉叮嘱,乙肝属于慢性肝病,如果不进行合理控制,会有一定几率演化为肝硬化,甚至有肝癌风险,必须控制饮食,戒烟戒酒,定期检查,才能防微杜渐。
李大哥为人谨慎,患病以来,一直谨遵医嘱,每隔3~6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虽然每次结果都显示正常,他也没有疏忽大意,定期检查风雨无阻。
与李大哥相比,李二哥就显得十分敷衍了事,他自认为患病程度较轻,身体也没有什么异常症状,不必花冤枉钱,医院跑。李大哥也曾告诫自家弟弟,但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最终无奈放弃劝说。
就这样,两三年时光匆匆而逝。前段时间,医院复检,结果发现部分肝脏指标出现异常,医生立即建议他做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稳定病情,李大哥遵照医生所说,进行治疗。
回到家后,李大哥通知弟弟,医院做肝脏检查。李二哥听到大哥肝脏指标异常,心里也有些惴惴不安,便同意去做体检,结果却是晴天霹雳,乙肝已经演化为肝硬化,半只脚踏进肝癌“坟墓”。
同样症状,不同结果,或在警示乙肝患者,甚至是其他肝病患者,都要重视定期检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乙肝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
一般情况下,主治医生会建议乙肝患者,每隔3~6个月做一次定期检查。至于间隔时间,还要看患者具体情况。
比如,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乙肝群体,就要在治疗期间,甚至是治疗结束后,采取随诊方式,一则预防药物副作用,二则观察治疗效果,三则警惕并发症与癌细胞;
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病人,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稍有不慎,各类疾病便会接踵而至,他们需要对自身病情进行密切检测,定期检查时间或要缩减至一个月,肝癌患者甚至会更短。
医生建议:除乙肝患者外,其他肝病群体,也要定期做几项检查相关医学专家认为,定期检查不止包括乙肝患者,甚至其他肝脏疾病群体,也要囊括其中。毕竟,肝脏不同于其他脏器,代偿能力过于强大,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监测,很有可能快速恶化,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站在医学角度讲,无论是乙肝患者,还是其他肝病病人,5项肝脏检查都要多加重视,未雨绸缪:
1、乙肝五项
顾名思义,是判断患者有无乙型肝炎症状典型手段之一。它能够根据患者自身免疫状态,来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监测,继而对病情与治疗效果做出精准判断。
2、乙肝病毒量
乙肝病毒量监测,目标群体也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此项检查,能够对于体内乙肝病毒含量一览无余,它是抗病毒治疗开启与否决定性因素。
3、肝功能检查
通过对比转氨酶指标、转肽酶指标、胆碱酯酶指标等,来判断肝脏整体情况。其中,谷丙转氨酶可详细观察肝细胞损伤程度;谷草转氨酶可对肝脏受损情况做出定性判断。
4、B超检查
该项检查,主要用于观测肝脏是否存在实质性病变,比如炎症、纤维化、结节化、硬化等,它是早期肝硬化情况的最具象表现。
5、甲胎蛋白
临床实践案例中,部分肝癌患者曾经提及,自己每年都做肝功检测,指标均显示正常,却仍然被癌症“盯”上。主要原因在于,肝功检查只能判断脏器有无受损情况,却不能识别癌细胞。
该类患者用错方法,最终酿成悲剧。甲胎蛋白检测,是肝癌筛选重要步骤之一,主要以AFP为检测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小贴士
所有肝脏疾病患者,除定期检查,积极接受治疗外,日常生活中也要对某些细节多加注意,尽量做到:
控制饮食:清淡为主,拒绝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
足量饮水:加快新陈代谢、排毒解毒能力;
保证睡眠质量:7~8小时为宜,给肝脏提供充分自我修复时间;
科学适当运动:强化心肺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避免细菌、病毒入侵,为身体“减负”。
#健康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