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的甜香直达内心(资料图片)
□赵慎珠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到海,不舍昼夜。一泻千里的黄河在三门峡渑池县奔腾而过,留下了早期中国一缕文明的曙光。
99年前,年的春天,在渑池仰韶村南的一片断崖上,43岁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意外发现了含有石器和彩陶片的地层。首次发掘就证明,在这个中原村庄的地下,存在着距今—年间的史前文化。
中国考古学的第一个考古专业词汇“仰韶文化”诞生了,渑池县仰韶村自此名扬海内外。
时光流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渑池县的又一个乡村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国人的视野,走进了万千游客的心中。
四龙庙村,一个如珍珠般镶嵌在豫西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开始和仰韶村一起,辉映在生机盎然的中原大地上。
地处深山中的这个乡村是如何快速崛起的?拂来春风化作雨,脱贫攻坚,是这个乡村破茧成蝶的密码。
小山村静卧云深处遇春风旧貌换新颜
沿仰韶村向北而行,群山连绵,峰奇石怪,白云缭绕,涧幽谷深,一条山路盘旋而上。越野车在崎岖山路上起起伏伏,如同漂浮在绿色的海洋间。
树木葱茏,满山尽是天然野趣。鸟在林上盘旋,在石头上蹦跳,忽一阵,惊翅而飞。山岚随云岫袅袅而生,阳光随清风翻卷,投影在叶片上,哗哗啦啦点染起了整个春天。
段村乡四龙庙村,就在那大山深处。
山间植被茂盛,处处被绿叶覆盖,从山顶向下望去,27平方公里的小山村若隐若现,一下子竟看不清楚小村的踪迹。
村落依山而建,地势南高北低,村北,有河流依村而行,村南,有山势延伸而去。
四龙庙村像个盆景,或是雕塑,在午后的光影里。
一阵小雨洒过,满街滋润,清清爽爽。谁家的架子上,红红的西红柿挂满了水珠,摘下一个,湿润润咬一口,酸酸甜甜。一条小狗从一个墙角钻了出来,向空荡荡的街巷扫了一眼,忽而就消失在了街道的尽头,像突然发生又从未发生。
有的房子上长了一层深厚的苔,太阳将一棵树打印上去。一座屋挨着一座屋,在这山里就有了意味。那是一幅画,挂的时间久了,来个人就稀罕,脚步随着稀罕去。
一位老人走过来,80多岁了,一辈子没出过小村庄,守着一山青翠。村里人说,老人常常坐在崖头,像一块石头,喜欢一个人静候夕阳,看云卷云舒。
村中央的大槐树,老树虬枝,枝繁叶茂,五六个鸟窝传出一长串欢快的鸣叫。
院落整洁,几头老牛,一群小鸡,还有房前屋后几方油绿的菜地,山野间的一切,生生不息。
在四龙庙村起伏连绵的丘陵上,是一片片的柿子林。暮春里,绿茵茵,树枝间的叶柄上,细碎的黄花像小手在摇曳,随风飘散着淡雅的清香。
若到了农历八月,红透了的柿子,像挂着一树树的红灯笼,满山满岭。夕阳西下时,那一树树金色火焰般的艳红,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驻足观赏,心生欢喜。一直到下雪天,树叶落净的时候,那高高的树梢上还会挂几枚红透了的柿子,留给过冬的鸟儿做口粮。
这是何等的一幅丰收图?仅仅想一想,就让人充满憧憬和向往。
老柿树无言空寄望苦日子如影长相随
四龙庙村的山上,有一棵老柿树,枝叶茂盛,年年能结柿子多公斤。
它在风雨中站立了近年,成了一处风景,一个图腾,让村民仰望。
有一段时间,树的身上挂满了红布条,村民们来到树下烧香,祈愿,祈祷好日子早点儿降临。
年年盼,月月盼,天天盼,老柿树依旧无言;围绕在它身边的村民,还是逃不出两个字:贫困。
全村口人,10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村民散居在“七沟八疙瘩”的山间。耕地也在山上,亩产最好的收成也就是二三百斤,一年下来,只有可怜巴巴的多块钱。
山货倒是有,野生柿子、花椒、连翘……村民常常零星采摘一些下山卖,但也卖不了几个钱。
贫困,仿佛在四龙庙村扎下了深根,怎么也拔不掉。村民们就在贫穷中窘迫度日。
李拴军,51岁,妻子患了肝硬化后,一直没钱治病。年,眼瞅着两个孩子分别上了初中和大学。年,妻子因为肝硬化导致的脾脏增大及胃底静脉曲张,进行了胆囊和脾脏摘除手术,前后花费8万多元。术后又一直处于药物治疗期,每个月药物费用在元左右,一年下来超过万元;李拴军还要分担父母的住院费用。一年算下来,家里的费用近3万元。
远亲近邻,他挨家去借钱,外债越发堆成了丘陵,堆成了山。妻子常常半夜醒来,哭湿了枕头。
家徒四壁,住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李拴军经常唉声叹气。
51岁的王爱军,也有点儿命苦。年,教书的父亲因为车祸不幸去世,家庭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弟弟要上高中,妹妹需要照顾,无助的母亲要担负三个孩子的上学和家庭开支。17岁的他,懂事地踏上了打工路。可他身材瘦弱,没有学历,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一些零星小活儿,东一天西一天的,不停换地方。
李拴军和他生活的四龙庙村,是乡村的苦楚,更是政府的牵挂。
村民们期盼着:好日子啥时候能降临?
年,中国开始全面部署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被纳入国家档案和国家关怀。
精准。这两个字蕴含着太深的涵义。社会的变化、思想的深化,都是一个由粗放到精准的过程。比如,过去对于像李拴军、王爱军这样千千万万的贫困户,政府一直在帮扶,社会也在帮助,可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他们的贫困。也许,他们的贫困都是一样的贫困,致贫的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精准扶贫,才是彻底消除贫困的钥匙!
走出山山民开眼界回到乡乡里生“黄金”
上了年纪的村民们说,山上老柿树的身边,也曾经有过大片大片的林子,各种各样的树木。
其实,仰韶柿树有年的栽培历史,结出的柿子个大味甜,肉细汁多,状如牛心,又被称为“牛心柿”。晒成的柿饼,外白如霜,内似红糖,声名远播。明、清两代,柿饼就曾作为贡品,进奉朝廷。
仰韶“牛心柿”的主产地,在渑池县段村、南村等乡(镇)一带,海拔在—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大,昼夜温差大。那一带土壤类型为红黏土,中性偏酸,非常适合柿子树的生长。天时、地利的自然因素,造就了仰韶“牛心柿”的优良品质。
山野上散落的花椒树,是村民的宝贝,摘下花椒就能卖点儿钱。
清香四溢的小花椒,一直是中国人热爱的农作物。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尔雅》上,被称为“檓”或“大椒”。《楚辞》中也有记载:“椒,香物,所以降神。”或许,人们觉得它满身是刺,果实味道奇特,便有了敬畏之情,恭恭敬敬摆放在敬神的供桌上。在古人看来,香气,大约是给神灵最好的礼物了。
连美丽的洛神,也曾走过飘着浓郁花椒香气的小路,曹植名篇《洛神赋》中就有:“践椒涂之郁烈。”花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演绎得气象万千。
守着金山要饭吃?不服输的山里人,梦里都想去寻找一束光亮。
牛心柿子树适应山地,寿命长;花椒树耐旱、耐瘠,产量高,价格不低;连翘在肥沃、贫瘠的土地、悬崖、石缝处都能生长。想办法把它们引下山,大规模种植,一定行!党委、政府都在为四龙庙村脱贫致富想办法、找出路。
但是村民却议论纷纷:“不中不中,咱村老几辈都是种庄稼,地里栽上树,人吃啥?”“咱卖不出去咋办?”
乡亲们穷怕了,不愿意拿养家糊口的一亩三分地去冒险。
村委会向群众解释:“乡亲们,大家放心,技术有人来教,销售由村委会统一签合同。一句话,咱只管种!”
村民更是激烈反对:“只管种?前些年村里让栽苹果树、红果、桐树、杨树,苹果树长得老高呀,苹果结哩还没核桃大,喂猪猪都不吃,最后只好把树砍了当柴烧。”
“苹果树还能烧火,花椒树浑身都是刺,烧火都扎手。”
村民也不相信种柿子能致富。
柿子,也是陕西省富平县的特色产品,村民通过制作柿饼发家致富。段村乡乡长侯建星是铁了心要种柿子,年秋天,他组织几个村的村民到富平县考察,让群众看看柿树怎么栽成林,柿子怎么能致富。
密密层层的红,渲染着一川秀色,柿树林一望无边,累累硕果缀满枝头,球形、扁桃或近似锥形、方形,柿子形状不同,浅橘黄、深橘红,柿子的颜色各不相同。
亲眼看到成片的柿子树和柿子产业时,村民又惊又喜。王恒祥回来逢人就会说:看到人家做得确实不赖,咱还有啥说嘞,回来就种呗。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渐渐打消了一些顾虑。但是担心又来了,万一赔钱了怎么办?
村委会一合计:先把买树苗的钱垫出来,免费分给大家。
树苗买了,村干部不厌其烦,天天在村子里无数个来回,挨家挨户去跑,逐一去动员,还到地里帮他们干活。终于,家家实现了种植三个“1”:1亩牛心柿、1亩花椒、1亩连翘。
牛心柿红透千家院小花椒香飘万户厨
柿子由小到大,由青变黄,每一个点滴细微的变化,都让人牵肠挂肚,修剪、施肥、打药,技术人员教得详细,村民学得认真。
秋色浓如酒,红叶映碧波。田野上,山坡旁,一棵棵柿树,撑着密密的树盖,枝干上满是牛心一般的大柿子簇拥着,如同燃烧的火炬,绵延而去,红遍山村。
家家户户的院落中、道路边,散落的大柿子仿佛秋天的童话。万公斤的果实,吸引着蜂拥而至的客商,1公斤柿子被卖到7元。这几年,村民还搭乘上“电商”快车,“养在深闺”的特色农产品,远销各地。
果实的甜香直达内心。3年后,经济效益让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眼前一亮。村民二话不说,家家种下了花椒和连翘。
坐在李拴军家的院子里,他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打开了话匣子:“被识别成了贫困户以后,一家人得到政策补贴,享受到了易地搬迁政策,按每人25平方米标准,一家4口搬进了平方米的新居。老婆慢性病购药享受减免政策,每月最高报销有多元。大妮硕士毕业后在郑州上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儿子正在读高三,享受国家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另外,俺两口每个月还能有元的公益岗收入。”
他说:“村委会干部免费提供柿子苗、花椒树苗,鼓励发展产业。村里每年免费举办柿子、花椒管理培训班,教我们咋修剪,咋防治病虫害。我们参加培训,每人一天发30元的培训补助,大家积极性可高了。秋天卖柿子、花椒的时候,村委会和结对帮扶单位能找到好多客商上门来收购。我们的柿子、花椒和连翘,一点儿也不愁卖。”
年,李拴军种下牛心柿11亩、花椒10亩、连翘50亩。按照政策,贫困户发展花椒,每亩可获得元的补贴,他新发展的6亩花椒,一次性享受到2元的补贴。
年,他的家庭收入达到5.6万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他说:“今年总收入预计能达到8万元左右,我不光是脱贫了,还是农业发展大户。”
瘦弱的王爱军不再外出打工,发展了牛心柿16亩,连翘50余亩,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你给咱村牛心柿饼做出品牌,那才算是个有本事的人。”在弟弟的建议下,王爱军在村里成立一个牛心柿专业合作社,带动余户农户致富。
“家家有园子。”张东堂说:“这些产业,肯定能保证老百姓50年内不返贫,年,全村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靠打工,老了怎么办?这些树,是致富树,也是养老树啊。”
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说,四龙庙村的故事,诠释出“精准”二字。渑池县确定了以“双椒一药”(花椒、辣椒和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为主导的扶贫产业,注重精准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模式,确保产业扶贫效益稳定,贫困户收入稳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有保障。
从渑池县一路向西,沿国道行驶15公里左右,是大片大片的金银花,好似绿色的长龙,在层层山坡上回旋,那是英豪镇水源村的千亩金银花基地。
英豪镇引导全镇11个村群众种植金银花多亩,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镇长张文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种植3年的金银花,平均亩产鲜金银花0斤,全镇亩就是万斤,按每摘1斤金银花9元,付给群众的劳务费就有4万元,仅此一项,对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就非常明显。”
漂流游延伸产业链田园趣开拓致富路
初夏的太阳透过云层,洒几缕金光在苍山间,远山如黛,层叠相连。
素有小龙门之称的渑池石门沟,就在段村乡境内。石门面西,宽三五丈,长二三里,百丈悬崖耸峙,飞鸟盘旋,峡谷内碧水缓流,鱼翔浅底。《渑池县志》载有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诗《过石门》,诗曰:“层岩远接天,绝顶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钩悬……”
北宋时,欧阳修门生、渑池县令徐无党,听说这里“人迹之不可到”,非常好奇,带人来探秘,写了一篇《小龙门记》。按照他的记录,山涧有一条小路,“两岸皆石壁峭立”,“行约五十里”,地势陡峭,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又前行一段,看到了桑树、枣树和几户人家。他想追根溯源,追问小村落的来历,人们却什么也说不清楚。神秘莫测的小村落,就是中国传统村落赵沟村。
一条畅通无阻的乡间公路,连接起了小龙门、赵沟村和四龙庙村。
四龙庙村紧临大峡谷,抬头仰望,便是一线天上的行云流水。
能不能让更多的人来感受这一片神奇之地?年,村支部又提出一个大胆的规划:开发漂流项目,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消费。
村民不理解,有人问他:“咱光这花椒树、牛心柿就够吃几十年了,你们折腾那干啥?”
支书张东堂说:“乡亲们,咱不能只图个温饱就满足现状啊。修大坝能蓄水,能漂流,又能浇田。修建观光园采摘园,每年还能吸引不少游客。大坝建成后,还能带动村里产业链,门口销售土特产,发展农家乐,农民就业也有活儿干了,奔向小康就在眼前……”
年,经县里牵线搭桥,四龙庙村与郑州市一家公司联合投资了石门沟漂流项目。年,漂流项目建成,谁知,一场洪水冲毁了刚刚整修过的河道和游客服务中心。
在村委班子的努力下,年夏天,重建后的漂流项目盛大开业,当年就吸引了不少游客。
四龙庙村活跃起来了,小商贩30多户,农家乐宾馆3户,短短几年,漂流项目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45个村民有了固定职业和收入,村集体每年有了2万元的收入。做了漂流管理员的村民王松林说:“俺一天工资块,没有这个好办法,咋会有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啊。”
年,采摘园种下0亩樱桃,亩核桃,当年就吸引县城及周边市县游客,有多名村民到园里工作,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他们又从山西引进一个集果园、冷库基地和柿子醋基地于一体的立体农业生态观光项目。投产后,千余名村民人人有工作,户户可分红。
一个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在四龙庙村成型、拉紧。
张东堂率众刨穷根玫瑰谷激流唱欢歌
水泥路弯弯曲曲,小路的一侧,有一个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农家院,虽然整洁有序,但青砖包围的土坯结构,还是呈现着老旧的气息,那是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的小院。
他家的堂屋里,只有长条桌、矮板凳几样能数得清楚的简单家具,最醒目的,是茶几上那些大包小包的药品,小心打开数了数,竟有20多种:有治疗心脏病的,有降压药,有调理肠胃功能的,有治疗失眠的……跟癌症抗争了10多年,张东堂的身体有些虚弱。以前,这些药他一天吃5次,现在需要吃6次。
一位66岁的病人,怎么就成了全村人的主心骨?
张东堂说:我一直记着乡亲们的恩情。
49年前,年冬天,四龙庙村敲锣打鼓,为两个参军的娃娃送行,17岁的张东堂就是其中之一。
山路十八盘,崎岖二十里,乡亲们敲锣打鼓,把他们送到了乡里。走累了,张东堂的二叔顺手从怀里掏出个黑窝窝头,从地上拢起一把雪,就着吃了起来。
“当时我的眼泪就出来了。”张东堂说。等到人群渐渐远走,张东堂向着四龙庙村的方向,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冲着巍峨的韶山发誓:“等我从部队回来,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吃上白馍馍!”
年,带着5张嘉奖令和2套旧军装,张东堂踏上了回家的路。
大山深处,有一条曲曲折折的黄土路,一路走来,满面尘灰。
家乡还是老样子,村民点着煤油灯,走着盘山小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
张东堂心里沉甸甸的。军人和党员两个关键词,在张东堂身上融合了两种力量,他决心和四龙庙村紧紧捆绑在一起。
修路、引水、通电,村里的条件一步步得到改善,张东堂成了村民的“定盘星”。
年,他从民兵连长开始,文书、会计、村委会主任、村支书干了遍。年四龙庙村党支部换届,他再次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谁也没想到,张东堂健壮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他时常感到腹痛,同时伴随着尿血。村里一堆事儿等着他,夏忙种,秋忙收,冬天来了忙防火,张东堂就是想不起来去看病。
年春节临近,肚子疼得实在受不了,医院做检查,很快,被确诊为膀胱癌晚期。医生说得赶紧做手术,如果情况好,还能活个三五年。
那时,四龙庙村的漂流项目河坝正在合龙。张东堂放心不下,把手术的日子一拖再拖。河坝合龙后的第二天,他倒在了病床上。
手术4个多小时,他昏迷了三天三夜。一间小病房里,挤满了来看他的人,眼圈都是红红的。
40天后,张东堂带着尿管出院了。这个从来什么都压不倒的中年汉子,已是骨瘦如柴。但他还是操心,这家柿子的疏果,那家花椒的灌溉,从产品的销售到资金的回笼,从贷款的落实到旅游项目的开发……
年夏天,为了赶上重启的玫瑰谷漂流项目剪彩,张东堂赶了多里盘山路,摸黑回到村里。村委会主任陈宝松看到他,大吃一惊:“医院住院,跑回来干啥?”
张东堂皱着眉头说:“咱们村这么大的事儿,我得站出来,给大家吃个定心丸!”
张东堂头上的汗珠一层又一层地往外冒。别人以为那是热的,医院的村民王爱军知道,那是疼的,张东堂的身上还挂着引流袋!
“药只能止疼,工作才能救命。”每天,张东堂都在后山上转转,村里还有21户未脱贫的贫困户,为他们发展的有44.5亩花椒和11.2亩牛心柿,他牵挂着贫困户的那些“养老树”。
他的无私和忘我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也赢得了政府的肯定!张东堂荣获年“全国精准扶贫带头人”,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年“河南脱贫攻坚奖”“十大出彩河南人”等荣誉。
“一抹红”踊跃解民困党支部坚定筑堡垒
阳光清透,村落无声。道路两旁,绿树掩映,遒劲的枝干自在舒展,绿色的枝丫带着欣喜。
四龙庙村的小路上,经常会见到佩戴党员徽章的人,“一抹红”在村子里格外明显。
“我是把当兵时连队党支部建设的方法搬了过来,大家都服气。”张东堂说,四龙庙村委班子建立重大决策村民大会制度、村民对党员定期评价制度、村委24小时值班制度,常年坚持,雷打不动。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有的孤寡老人生活艰难,党员干部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的责任。有的老人去世后,身边无子女,几名村干部同时为老人安葬送终。留守儿童、老弱病残、婚丧嫁娶……谁家有难事操心事烦心事,村委会尽力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
“有困难找党员”是村民的口头禅。那年9月,王茹燕在山上采药时,一不小心,突然遭遇到被群蜂蜇咬,顿时昏迷倒地。被人发现后,火速打电话给村委会主任陈保松。陈保松开着自己的面包车,风风火火把王茹燕送到了40公医院。村民转危为安了,陈保松多了一个承诺,他说,村子离县城太远,以后谁家有事就来找他,他免费接送。看到一些村民办理低保还得跑到乡街道上去复印身份证时,他索性买了一台复印机,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
渑池县委宣传部部长石线伟说,四龙庙村身居大山,离县城很远,离党组织却很近,在党员管理上,村党支部摸索出了一套独到的“五字经”模式:学、建、联、管、干。学是党员定期学习党规党章;建是建立廉政、财务、党建等制度;联是每名干部联系3个贫困户,每名党员联系1个贫困户;管就是管帮扶、管服务、管致富;干就是带头干、主动干。村委班子把双脚扎进了泥土里,在群众心中架起了传递党和政府温暖的桥梁。
20多年来,四龙庙村没有上访,更没有刑事案件,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采访结束时,特意绕道仰韶村,再次看到令人神往的彩陶。
月牙纹、花瓣纹、鱼纹、波折纹和几何图形纹……仰韶的红陶,浮现出神秘的纹饰,好似文明的密语,在轻描淡写间,传递着中华文明悠远的信息。
远古与现代,仰韶村与四龙庙村,共同的富裕与和谐,在花开花落间,悄然发酵、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