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卫组织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30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肝炎相关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乙类传染病。除了我们经常听说的乙肝和丙肝,病毒性肝炎还包括甲肝、丁肝和戊肝,他们“五兄弟”各有特点,引起的症状略有差别,预防方法也不尽相同。
“甲肝和戊肝”的二人组
“甲肝和戊肝”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也就是粪口途径传播。
甲肝和戊肝都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两者的传播途径是比较相似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尤其是接触到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水源等,都会造成甲肝以及戊肝的流行。一旦感染之后或对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也会伴随四肢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尿液颜色发黄、食欲下降等一系列不良症状表现。
甲肝和戊肝怎样预防:1.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尽量不吃不正规商贩出售的食物,以免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2.所有食物均应彻底烹饪,尤其是海鲜等食物。3.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以免饮用被污染的水源。
乙、丙、丁”的三人组乙、丙、丁三兄弟和甲肝、戊肝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可造成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
乙肝、丙肝及丁肝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不正规的纹身、纹眉、穿耳孔、拔牙、割双眼皮,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等都存在感染风险。
不过,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丙肝病毒,和这类患者的正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吃饭、共用办公用品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都是安全的。急性乙肝的症状和甲型肝炎相似,成年患者多为自限性,能在半年内自愈,儿童则大多发展成慢性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丁肝与其类似)。但急性丙肝则更为“沉默”,多数起病缓慢,仅有轻度消化道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伴转氨酶升高,多数患者无黄疸,少数患者有轻到中度黄疸。急性丙肝患者仅有大约15%有自限性,另外85%的患者不能自行清除病毒而进入慢性持续性感染,这个比例要远高于急性乙型肝炎。
早检测,早治疗实际上,大部分慢性感染的初期都是没什么症状的,或仅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如果不知道本身已患有肝炎,生活上又抽烟喝酒、大鱼大肉,这无疑会大大加快自身肝硬化甚至肝癌的进程。
据世卫组织估计,截至年,在所有的乙肝患者中,只有约10%的患者知晓自己的感染情况,在丙肝病毒感染者中,只有21%的人知晓自己的诊断状况。每年全球约有万人因没有及时接受乙肝和丙肝检测和治疗而死于肝硬化或肝癌。而乙肝患者(肝脏功能不正常)则需要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可以把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极大地降低肝硬化、肝癌和各种肝衰竭的发生风险。丙肝目前的治愈率可达95%以上,且3个月左右的治疗即可实现治愈。因为丁肝病毒不能“孤军奋战”,需要依附于乙肝病毒,所以目前还没有单独的抗丁肝病毒药物,主要是抗乙肝病毒药物。
接种疫苗,注意预防
对乙、丙、丁三兄弟的日常预防方式比较相似,包括拒绝毒品,避免不必要的注射,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不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等工具,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等。
在针对性预防方面,乙肝是有疫苗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对于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接种首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BIG的接种时间在12小时以内越早越好;1月龄时再接种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6月龄时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
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也应该接踵乙肝疫苗,在这之前要进行一下乙肝5项的检查,来了解抗体的具体情况。如果抗体是阴性,这时候需要按照的方案进行三针疫苗的接种,如果表面抗体是一种弱阳性,这时候只需要进行一次加强疫苗就可以了。接种乙肝疫苗期间注意不要饮酒,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这样可以提高免疫效果。接种完乙肝疫苗以后,最好隔1~2个月的时间再次复查乙肝5项,确保已经产生了足够量的抗体,并不是接种完乙肝疫苗以后,所有的人都会产生抗体,部分人群会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必要时还要重复的进行接种。
肝脏作为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包括分泌胆汁、调节物质代谢、解毒、防御和免疫、制造凝血因子、造血等作用,但是内部却缺乏痛觉神经,这使得它格外“沉默”,通常等到发现时,就处于晚期。
因此我们更要注意保护肝脏健康,在平时避免做一些损害肝脏的事情,当发现病情时,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减少对肝脏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