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今年的主题是“防治肝炎,健康你我”,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器官。
听着好像很“硬核”,但它其实也脆弱,特别是在病毒面前。截至目前,经临床研究明确的肝脏感染病毒已有5种,都能直接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
一、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肝炎分为两大类,即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酒精性、代谢性、药物性肝炎等)。平时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兄弟)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但传播途径不同。
在我国,老二乙型和老三丙型肝炎最为常见,又常因病情迁延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丁肝病毒常与乙肝病毒相伴感染。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
乙肝病毒目前尚没有药可以治愈,但有成熟的疫苗可预防,二嫂乙肝疫苗进门多年,也把这位二哥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老三丙肝病毒目前还打着光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但已有药可治愈。
老四丁肝病毒,由于打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而无法独立生存,只能跟着二哥乙肝病毒才能勉强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因此,只要老二乙肝病毒防治得当,老四丁肝病毒也可以被扼杀在摇篮里。
哪些传播途径需要提防?
不同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略有差别。
甲肝、戊肝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为粪—口传播。与感染者密切生活亦可感染,也就是说一起吃饭有感染甲肝、戊肝的风险。另外,生活在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很可能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当人们食用未煮熟的牡蛎、蛤、蚝等水产品时,有较高的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风险。甲肝感染的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高峰期。
而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母婴传播、性传播。其中,母婴传播途径是乙肝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而成人基本不感染乙肝病毒,即使感染乙肝病毒,绝大多数都是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在感染6个月内自愈。性传播上,与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有无防护的性接触,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即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进行传播。但丁型肝炎病毒极少单独感染,多与乙型肝炎病毒等DNA病毒共同感染。
戊型肝炎除了以上提到的,既往以水型流行最为常见,具有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且多见于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易出现重症戊肝,病死率较高。
如何预防?
有小伙伴问了,经常出差在外面用餐,如何预防呢?
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医院行“乙肝五项”和肝功能检测,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到社区疫苗接种部门注射乙肝疫苗。接种甲肝和戊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
目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已被纳入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疫苗中,由政府免费向大家提供接种。现江苏省甲肝疫苗接种程序为满18个月时接第一针甲肝灭活疫苗,然后在24~30个月间接种第二针次,要求两针甲肝接种间隔时间不得短于6个月。我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0、1、6月”,共接种3针次。首针乙肝疫苗应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
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由我国研发,目前已上市。接种对象为16岁以上人群,接种程序为0、1、6月。建议戊型肝炎高发重点人群(如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孕前妇女和中老年群体等)可进行戊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2.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
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
不与他人共用纹身、穿刺等工具;
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可大幅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防止“病从口入”。
特别提醒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血液暴露的日常接触,如跟乙肝/丙肝患者一起工作、握手拥抱、住一个房间,甚至一起用餐和共用厕所,理论上都不会被传染。
但如果是亲密接触比如结婚,那么建议婚前进行各项肝炎病毒的检验。如果是阳性,就要尽早治疗,为了自己,为了爱人,也为了下一代的健康。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苏疾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