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蛰虫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病篇》中的一个丸剂方子,纵观虚劳血痹病篇中的代表方剂,补肝润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风的薯蓣丸,补肾纳气的肾气丸,助肺催眠的酸枣仁汤,今天我们主要分析大黄蛰虫丸能够治疗哪一类的疾病,以便在临床中加以使用。
《金匮要略》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十分(蒸)、干地黄十两、芍药四两、甘草三两、黄芩二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蛴螬一升、桃仁一升、杏仁一升、水蛭百枚、蛰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此方为丸药之剂,取其缓攻之意。
“五劳虚极”,关于五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现气血筋骨肉,心肝脾肺肾,全部都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很明显,脾出了问题,虚劳之极,身体赢瘦而腹满,饮食减少。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脾虚肌肉不充、则瘦弱。脾的运化功能不足,地气不升则腹满。脾虚必然伴随着肝风,即肝木乘脾,木郁脾虚,风动则耗血,血耗则津枯,必然导致内有干血瘀阻。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脾肿大,就是中医的肝郁脾虚,脾虚水泛,风动耗血之证。
“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就是说身体皮肤掉皮屑,肌肤如鱼鳞,干燥而且粗糙,并且伴有黑眼圈。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肺气郁滞,则皮毛气血运行不畅,营养物质不能滋润皮毛,形成肌肤甲错。肝开窍于目,而两目的问题则是在肝,肝主藏血,肝中气血不足,必然导致血瘀,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干血,气血运行不畅,必然出现黑眼圈。有些人熬夜容易出现黑眼圈,就是因为血不归肝导致肝中气血不足所致,原因不同,本质是相同的。
“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些是张仲景阐述了引起此证的原因。也就是说,饮食,七情,劳累,房劳,以及外伤都可引起营卫经络气血损伤,导致内有淤血。综上所述,除了上文所说的“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主症,此证一定还有心火不足的症状,那么心火不足会有哪些症状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心气不足的人,情绪容易悲伤欲哭,郁闷、不开心。心气充实的人,则是笑口常开。
由此我们看到,大黄蛰虫丸证,其实是人体的各个脏器都出现了问题,本质为血枯而凝结,属阴虚之极,因此条文开始就言明“五劳虚极”。这就要从肝强脾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病证,我们知道,脾土克肾水,脾土虚,则土不制水,因此,肾水凝郁,阴盛格阳,上克于心,心火受邪。《黄帝内经·素问》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寒胜热;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湿胜寒”。心火受刑,心血凝瘀,需以用咸软以化之,即通淤血,同时辅以苦味,以清火生心,清中有通,心阴足则血自生,血生则脾旺,此证若单纯靠补是万万不可的,往往会出现扶阴、助阳都不耐受的情况,因此遇到这种情况,要从通瘀的角度入手,采用软坚散结的方法。故《黄帝内经·素问》:“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火位之主,其补以咸”。
下面我们来分析此方剂,蛰虫,又名土鳖虫,《神农本草经》说:“蛰虫,咸、寒。主治心腹寒热,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其生于土中,遇寒则伏而不出,善攻隙穴。“蛴螬,味咸、微温。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蜚虻,味苦、微寒。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张仲景治畜血用水蛭、虻虫,治干血则加蛰虫、蛴螬,因其能化血、导血,助水蛭、虻虫以功成,以迅猛的力量来化其蓄血,血行则虚劳得补,因干血是由虚劳引起的。水蛭可通任脉,药力是非常强劲的,因此,不可多用。
《神农本草经》说:“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桃仁,味苦、平。主瘀血,血闭瘕邪,杀小虫。桃花杀注恶鬼,令人好颜色”。“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杏仁,甘,苦,微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上文说了,苦可生心,故方剂配伍这些苦味之药来泻火补心。
干漆,是漆树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其味辛,温;有毒。归肝、脾经。《神农本草经》说:“干漆,味辛温,无毒,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说干漆味辛,温,无毒、有毒。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治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神农本草经》将干地黄和杏仁列为“甘味”药物,所谓甘中有苦,苦中有甘,符合脾肾的特性,干地黄是大黄蛰虫丸中唯一可以生阴补血的药物,用量也较大,为君药。用咸的同时,多辅以苦,以生心补血。此方中用了如此多的咸、苦之药,有理由相信,大黄蛰虫丸治虚劳,重在治心,清心降火,破淤通络,心阴足、心血生、心气旺,水不寒,脾自调。《金匮悬解》对此方剂解释说:“大黄蟅虫丸,甘草培土而缓中,杏仁利气而泻满,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破瘀而消癥,芍药、地黄,清风木而滋营血,黄芩、大黄,泻相火而下结块也。养中而滋木,行血而清风,劳伤必需之法也”。此方为驱邪为主,以攻热下血,只以地黄,芍药,甘草来和养其虚,邪去则虚劳可复,并不是可以缓中补虚。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月经的通行与闭塞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与心主血脉的运行是否通畅关系尤为密切。故此方可用于女性闭经。现代医学此方剂常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高血压、脑血栓,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慢性白血病,静脉曲张并发症与后遗症,以及外科、妇科、皮肤科、神经科等疾病。此方剂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的凝集,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肠粘连,保护慢性肝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