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到底有多美?
女性的双手既可以烹饪出精致的美味,也可以在艺术中浸润出一份修养,还可以在科学中历练出一种精神。既宜室宜家,也为国为民。科学家陈娟便是如此。
年7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20位杰出个人科学家和5个杰出团队分别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团队奖。在20位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来自重庆的科学家,她就是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副院长陈娟。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陈娟针对免疫诊断试剂的空白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仅用40天时间,就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速度,更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创造的速度。
与新冠“对峙”扛起科技战“疫”这一艰巨任务
陈娟出生于年,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本来醉心于乙型肝炎病*研究的陈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于年1月底开始了对新型冠状病*的研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应急攻关小组的核心成员,也是唯一一名“女将”,她参与新型冠状病*IgM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项目的研发,并作为项目临床验证和数据分析课题负责人。
“为这场战疫奉献中国智慧,将科技力量注入抗疫战场。”作为一名病*学家,陈娟和她的团队扛起了这一艰巨任务:研发血清抗体检测技术平台,并全面解析病*感染后机体对新冠病*的免疫应答规律,为病*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药物的研制,以及病*性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快速组建攻关小组、快速开展实验,20余人的团队里,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9人。战斗打响后,“领头雁”陈娟头脑里只有一个字——快。
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6楼实验室常常灯火通明,陈娟带领团队把家安在了实验室,每天15个小时高强度工作,医院、实验室两头跑,不怕感染、不知疲倦,饿了就啃面包、吃方便面,40天争分夺秒,40天不眠不休,40天团结协作,最终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整个试剂盒研发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抗原设计、制备,试剂盒组装,实验室验证,医院多中心验证等所有环节。
仅用40天,我国首个化学发光法新冠病*的抗体检测产品研发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基于化学发光法的新冠病*抗体检测试剂盒,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销售和捐赠上千万份。
一路走来,陈娟不停奔跑、不停追逐,一点点播撒希望的种子,一点点收获岁月的馈赠。据了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学家,激励她们继续从事科学事业,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评选表彰了17届,共有名优秀女科技工作者获奖。18年以来,先后有9位获奖者当选为“两院”院士,3位获奖者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与“*”共舞在潜心研究中升华人生价值
“我觉得科研工作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当发现真理、证明真理、审查真理的时候,作为科研工作者,我的人生价值也得到另外一种升华。”谈吐间,陈娟既有青年医生的锐气,又透着科学家的睿智和力量,“我觉得科学家精神,最重要的是胸怀祖国,其次才是潜心研究、坚持不懈。”
作为一名病*学家,陈娟的研究重点是乙型肝炎病*和新型冠状病*。据了解,全球有超过20亿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其中2.96亿人是慢性乙肝感染者,同时,全球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因乙肝感染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目前尚无药物能够治愈乙肝。陈娟聚焦治愈乙肝的瓶颈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在“乙肝治愈关键环节cccDNA的调控机制和干预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实现清除cccDNA的目标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并极大助力了新型抗病*药物的开发。
陈娟认为,科学发展最动人之处,在于搞明白或者弄清楚现象背后的机制所获得的满足感,科学研究能给人带来充实的愉悦感、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科研过程中,陈娟往往会为了新发现的现象或者重要的发现,兴奋得好几晚都睡不着觉,也会为了没办法解释的实验结果,或者没有有效的工具来证明的科学假说,熬白了头发。这样的过程交替,已成为她的日常,但同时,也丰富了她的思想。
作为一名病*学家,陈娟长期与“*”共舞,默默耕耘“病*研究”这方田。她长期致力于乙肝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科技部“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任务等,有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研究成果获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近年来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5篇。她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新型抗病*药物的开发有重要推动作用。
心心专一艺事事在一工
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陈娟,受重庆医科大学*爱龙教授邀请,从香港回到重庆。
那时的陈娟,虽然有奋斗的目标,但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系统,但小小个头的她,热情满满,体内似乎有一台永动机,始终有一股用不完的劲。
陈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点点积累,一点点铺垫,不知不觉间,她走得越来越远,攀登得越来越高。
从新靶点上研发乙肝全新的治疗药物,期许研究成果在乙肝治愈性药物方面能取得突破,从而实现清除乙肝病*,消除病*性肝炎,这一直是陈娟奋斗的目标。
择一事,终一生,誓言的背后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陈娟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用最美的芳华守护这片初心。
“我之所以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现在的一些成绩,一是因为学校传染病学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扎实的科研基础,二是学校领导长期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优秀的平台让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快速在行业里成长起来,对于想要奋进的青年是非常幸运的,而我也将接过教育传承棒,为博士生、研究生提供最大的支持。”陈娟说,“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你始终专注,经常较真,岁月绝不会辜负用心的付出,现在的每一分耕耘,都是未来那多一分的收获,现在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为明天的光芒铺路。”
在陈娟看来,科研的道路的确非常辛苦,因为它需要日日夜夜的积累,工作到深夜已经成为她的一种常态,但她也不停告诉自己,生活和家庭也是不能忽略的。
“有时候即使再忙,我也希望每周能留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陪伴一下父母和孩子。”陈娟认为,科研是离不开生活的,科研需要很多灵感,很多创新的思想也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用生活中的美好来温暖自己。
承前人理论启后人空白
陈娟所在的重庆医科大学,其传染病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承。早在年,来自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钱惪教授、刘约翰教授等老一批知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在*的号召之下,发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溯江而上。
“他们扎根巴渝大地,创立了重庆医科大学的传染病学科,在他们奠定的坚实基业之上,重医的病*性传染病的研究团队很好地继承了前辈们的西迁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陈娟说,这样一种传承,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我们团队也迅速响应*的号召,成立了应急攻关小组,我们想的是与其‘N+1’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针对当时免疫诊断试剂的空白,陈娟和团队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新冠病*抗体的检测试剂盒研发上,经过40天团结一致努力拼搏,最终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新冠病*抗体的检测试剂盒。
心心专一艺,事事在一工。“我想我们是用实际行动去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在我们的实际行动当中去发扬他们的西迁精神与科学家精神。”陈娟说。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汇集我们的智慧与力量,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木欣欣以向荣,泉娟娟而始流。陈娟始终仰视目标,俯身前行,在默默躬身赶路时,突然收获满山鲜花与漫天璀璨星光,意外的是,一转身,她已经成为了那颗自带光芒的闪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