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才智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懂得这几点处世之道,活得轻松自在。
1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明知不问。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话,要懂得掌握好尺度。
很多感情,之所以变淡、疏远、破裂,不是因为什么都不肯说,而是事事都明知故问,探究到底。
可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好的回应,反而更容易伤人伤己。
看破不说破,懂得明知不问,才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分享过自己笔名的由来。
他坦言道:
“小时候放牛的时候,因为自己常常说错话,问了太多不该问的话,而给家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母亲也多次哭着训诫我,叫我不该问的时候不要问太多,不该说的时候不要说出口。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把话说了出来,总是好奇这事情到底为什么这样。
每当话说完后,又时常后悔自己的行为。”
于是,他在开始成为作家之时,就给自己起了“莫言”这个笔名。
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要明白沉默是金这个道理。
明知不问,是一种说话之道,更是一种处世之道。
西汉初期,刘邦平定天下后,开始论功行赏。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所以想封萧何为侯,赐他更多的封地。
但刘邦的心思,很快就被大臣们揣测出来了,于是大臣们心生不悦,极力推举曹参。
许多人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应当排他第一。”
听了大臣们的话后,刘邦虽然没直接回答,但他的沉默已经告诉了大家,他还是想坚持己见。
就这样,朝廷上气氛十分紧张。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看穿了刘邦的心意,于是说道:
“大家都评议错了。曹参虽有战功,却只是一时之功。
但皇上与楚霸王对抗多年,萧何常常前来帮助,填补战线上的漏洞。
不仅如此,*中缺粮,也是萧何辗转多地把粮食送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
这才是万世之功。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鄂君的明知不问,急中生智,不仅化解了君臣之间的尴尬,还因此被加封为“安平侯”。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随意乱说话,而是懂得把握好说话的分寸,管好自己的嘴。
做人要以心换心,就别往他人的伤口上撒盐。不是所有的善意,都需用嘴巴来表达。
古时候,一位少女,在一家当铺做掌柜。
一次,她在整理珠宝,一不小心,碰翻了珠宝盒子。
碰珠宝四散而落,少女慌忙拾起,却发现少了一颗珠宝。
她抬眼一看,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青年,神色慌张的向门外走去。
她大喊:“客官,且慢!”
青年转过头,面容惨白,强作镇定地问:“什么事?”
少女挥了挥手,示意让旁边的镖师退下。
少女说:“客官,这是我祖传家业,财物都是先人一代代积攒而来,如有丢失,实在有愧家父...”
青年涨红了脸。
女孩见青年不说话,继续道:“如果客官能留下帮忙,一定会很出色的!”
青年思忖了下,伸出了手,女孩也立即伸手紧握并说道:“谢谢你,客官。”
少女,回到柜台,手里攥着那颗遗落的珠宝。女孩明知青年拿了珠宝,却没有戳穿,反而保持了一份尊重,同时还不忘鼓励他,让他积极向上。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明知不问,善待他人,给予别人理解与尊重。
2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不随意评价别人。
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推导别人的人生,所以,你眼中只有他人的愚昧与可笑。
然而,你从没有想过,别人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还有经济条件,都和你有着天壤之别般的差异。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不以自己智力上、物质上的优势,去随意评价别人,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人常常会出现一种错觉,习惯以自己内心所想所见作为标准,以此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对方也是这样。
不要凭借着自己所见的生活片段去评价别人的人生,尤其是你不熟悉的人,因为,在你看不到的角落,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孔子曾经通过言语、相貌、肢体语言等容易看到的表象来评价自己的弟子宰予和子羽,可是,这二人后来的发展与他的推断截然相反。这位睿智的学者不由感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虽说眼见为实,但你能够看到的,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真相,如同冰山庞大巍峨的本体,沉默地被掩盖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女主角玛莲娜被公认为是镇上最美丽的女人。
渐渐地,她的美貌被女人们嫉妒,有人传言她勾引有妇之夫,众人一拥而上殴打她,撕烂她的衣服,剪坏她的头发。
可是平日里,她与镇上的人并没有太多交集。
即便并不熟识,大家也没有停止对玛莲娜的评价和攻击,反倒将她的美丽当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和认知强行加在别人身上,或许正是摧毁一段关系最快的方式。
众人都讨论的“事实”不一定就是真相,你看到的并不就是你以为的那样。
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给不熟悉的人贴标签,甚至脑洞大开,以此推断别人的人生,这种做法,恰恰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不聪明的表现。
韩剧《匹诺曹》中,讲述过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一位身材肥胖的大婶,在健身房里拼命锻炼,短短两个月,就减下了20公斤的体重。
有一天,她在跑步机上坚持跑了三个多小时,却因运动过度引发心脏麻痹而死亡。
恰巧两个月前,这位大婶的前夫娶了一个漂亮苗条的女人,于是,人们推测,这位大婶一定是因为受了这件事的刺激,想要通过疯狂减肥来变美。
事实上,大婶减肥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救自己患上晚期肝硬化的女儿。大婶和女儿血型相同,想将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女儿,可是她本人患有严重的脂肪肝。医生说,她只有减掉30公斤的体重,才能进行肝移植手术。
于是,这位母亲,开始了和时间的顽强赛跑,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随意评价他人,是一种修养,更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庄子《德充符》里面有一种人,长得丑,身体又有残疾,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但大家就是喜欢他。
每个人都能从他那里找到快乐,并且被他深深吸引。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本事,不评价。
他不仅仅在嘴上不评价你,甚至在心里也不评价你,所以他没有任何要评价你的样子,也没有任何要评价你的潜台词。
作为旁观者,请记住生活是别人的,路是由别人自己选择的。
你不是别人,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生活,不可能真正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更不可能真正对别人的人生感同身受。也许你所认为的幸福对别人来说是一文不值,也许你所认为的痛苦对别人来说是甘之如饴。
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要尊重他人的决定。
不随意评价别人,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一个人聪明的表现。
3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不说人是非,不做是非人。
村上春树曾写过一段话:
“我们基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时代,却又处于如此庞大的他人信息的包围之中,只要想做,就可以轻易获取这些信息。
可就算这样,我们对别人还是一无所知。
即便一无所知,还是有人常常因为一些流言蜚语轻易就给他人定性,即使此人是朝夕相处的人。”
有句古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真正聪明的人,不议论他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子禽问老师墨子,多说话是否有好处。墨子说:“蛤蟆、蚊子,日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可谁会听它们呢?再看公鸡,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
是与非本是相对的,外人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外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因此尽量少去掺和是非,甚至要远离是非。
有句老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人人都知道祸从口出,谈论别人是非的闲话不仅没有营养,说多了还容易招惹麻烦。
有时候也许只是无心之谈,却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北宋词人柳永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本意气风发去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想到多次落榜。
落榜后的柳永郁郁不得志,去烟花柳巷发牢骚,写下一首《鹤冲天》。
跟人抱怨当今君王错失他这个人才,又嘲讽说:“功名算什么啊?我宁愿把功名换作,美酒和美女的婉转低唱。”
由于柳永名气大,这首词传到仁宗皇帝耳朵里,无异于打了皇帝的脸。
柳永第三次科举上榜,仁宗皇帝想起了他的那首《鹤冲天》,刻意划去他名字,在他的卷子上批道:“不是看不起我皇家功名吗?去你的浅斟低唱吧!”
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仕途向往。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或多或少都有说闲话的毛病,在别人背后议论长短,逞一时口舌之快容易造成无法预估的后果。
古语有云: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人世间的诸多烦恼,有时就在说与不说之上。一个人管住嘴,便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苏轼的一生,恰恰印证了这句话。
公元年,苏轼结束了自己半生的贬谪生涯,有传闻他将北上入朝为相。
于是,一路受到热情款待,有的是他朋友,有的是慕名而来。
或许有意,或许无意,苏轼一路走来听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老朋友”章惇的消息。
因为得罪了新皇帝,这位直接害他在外流浪多年的老友兼*敌,现在走上了他的老路,被贬他乡。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理应是苏轼“报仇”的好机会。
但是,苏轼始终沉默。
章惇之子因害怕其父曾经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苏轼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请求他的宽恕。
关于章惇的孰是孰非,苏轼只字不提,只叮嘱他好好照顾年迈的父亲,多备些“家常用药”。
苏轼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其多多保重自己。
人或多或少都有爱讲闲话的毛病,不少人热衷于把别人的隐私当做自己的谈资,却忘了祸从口出。
宋代文人卷入*争的非常多,很多人常常背后借私德攻击*敌,唯独苏轼就事论事,从不议论个人的是非。
难怪乎,在朝堂上和苏轼争锋相对,不肯退让的王安石,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被人陷害的时候,为他据理力争。
真正聪明的人,眼睛不会紧盯世间别人的过失,而是看到别人的过错反观自己的言行。
管好嘴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眼里没有别人的是非,只反省自己的对错。
即使别人错了,也没有必要太过较真。聪明的人是不会争论这些是非的,因为任何争论都没有赢的一方。
不对他人指手画脚,常思己过,不妄论人非,是一个人聪明的表现。
4
真正聪明的人,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懂得给别人留有退路。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给对方留有退路,才是聪明的人所为。
看过一个故事。
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刹,被小偷惦记上了香火钱,甚至可能威胁到古刹中僧人们的安全。
于是,就有僧人提出大家联合起来捉拿小偷,以绝后患。
然而,主持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还故意在夜里将门虚掩,以便小偷逃走。
僧人们对此疑惑不解,甚至对主持有所怨言。在他们看来,主持此举无疑是在助长小偷的气焰。
面对众人的诘问,主持这样回答:
“做人,别做绝了,要给人留后路。做贼的人,也是遇到了难处,才出此下策的。”
巧的是,这话正好被小偷听到了,他羞愧难当,又大为感动。
在那之后,古刹里再也没丢过香火钱。从前丢的那些钱,也被偷偷地还了回来。
老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得理饶人,是给别人留下一条生路,也是给自己留下退路。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人文大师柏杨到北京做学术交流,他到王府井大街的一个工艺品店挑选了很多的工艺品。
等柏杨付完钱走出店门口,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包不翼而飞了。
柏杨马上回头来问店主:“同志,您看见我的包了没有?”
店主翻脸了:“你是说我拿了?你叫警察呀。”
柏杨一听,店主的口气不对,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柏杨笑了笑说:“我也没说是你拿了,是不是忙中出错,混在商品中了?”
看到旁边还有人在挑选商品,柏杨压低声音悄悄地说:
“小伙子,我一下子照顾你这么多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我看你年纪轻轻的,在这个繁华的地方做生意,顾客一定很多,但也要保住信誉啊!”
说的店主低下了头。柏杨微笑着说:“你替我仔细找找好吗?”
店主就坡下驴,翻了一会儿,最后“找到”了柏杨的包。
柏杨在发现店主把自己的包昧下来后,没有疾言厉色地翻脸,而是看破不说破,委婉提醒、绵里藏针,给对方台阶下,展现了他宽以待人的胸怀和化解矛盾的智慧。
得理容易,饶人难;理直气壮容易,理直气和难。
与理直气壮相比,得理饶人、给人台阶下,更有风度,更见一个人的涵养和大气。
郭德纲告诫过我们:
“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马高蹬短山穷水尽的时候,留一些余地,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今日犯错的是他人,明日落难的可能就是你。
唐朝的陆贽任职宰相时,有一次,他误信谗言。
以为太常博士李吉甫和一些人拉拉扯扯谋私利,没做调查就将李吉甫落罪,流放到长州出任长史。
不久后,陆贽得罪了户部侍郎裴延龄,引发裴延龄的仇视,屡向德宗进谗言。
皇帝听信谗言,把陆贽谪贬到忠州担任州刺史佐官。
继任的宰相知道陆贽与李吉甫之间有过节,刻意任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
目的就是想利用他和陆贽的矛盾,压制陆贽。
可是没想到李吉甫上任后不计前嫌,非但没有给陆贽难堪,反而与他把酒言欢。
因为李吉甫宽宏大量,陆贽很感动,坦直地诉说了过去的事。
向李吉甫表示歉意,从此两人共同商议工作,相处很和谐。
陆贽在担任佐官期间,极力献策,协助李吉甫施行善*,将忠州治理得法,两人广受百姓爱戴。
谁都不可避免会犯错,不要因为别人一个过错,就揪着不放。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凡事退三分,得理也饶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