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钻研,通过努力去获取知识,毕竟亲身感受才是真实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中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倡导“主体主导论”,其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课本、勤于思考而获取知识,是学生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中国论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课本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对所带初中生2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7%的学生对数学教科书需要阅读感到新奇,从教师方面反映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数学如此抽象,教师讲都听不懂,更何况让学生自己看,于是教师便“越姐代危”。二是教师虽然具有开发学生主体性的意识,但因学生等因素却难以驾驭,于是教师便退而求其次,能够作为一种形式,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已属不易。显然在教材的处理这个环节上,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落实呢?
一、提高师生对数学阅读学习的认识
很久以来阅读便被曲解,认为是文科,如语文、*治、英语等的专利,而数学学习是理解学习,是去题海中畅游。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误解正被逐渐消除,美国教育家英里斯曾指出:“真正的人的教育是唤起学习者主体意识的教育。”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和重要的途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偏重于结论的展示,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读书,领悟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在过程中摄取更多的、更有效的信息(这之中尚有非知识性的信息,如:挫折感、信心、恒心、毅力等,这应是我们需要得到的宝贵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
二、加强对数学教科书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将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加强预习的指导。课前认真预习,可做到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初始阶段教师可给出一定的思考题帮助学生预习,如:本节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旧知识的联系是什么?重、难、疑点是哪些?例题的示范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便不会感觉很茫然。
(二)知识讲授中,教师应做好阅读教科书的示范,对学生进行潜意识的感染和培养。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根本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反思,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例如:讲授直线的倾斜角时,提出:“倾斜角的范围是什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定义中的“x轴”、“向上”、“最小”这些关键字眼中找到正确答案。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克服对教材的神秘和茫然感。
(三)加强例题分析,以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姗方法。学生对例题的处理往往停留在:“依葫芦画瓢”在形式模仿上,其处理标准往往是“我看懂了”,却很少问“为什么?”其实被老师牵着鼻子而依着教材的思路去“看懂”是假懂,一旦数字或条件稍加改变,便会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即审题,通过审题猜测命题人意图,找出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找准解题的切入点。
例如在函数综合题的讲授中,安排如下例题:
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f(x)满足:(1)x>1时f(x)1时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