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临床案例干细胞移植对11例乙肝肝硬化的疗
TUhjnbcbe - 2023/3/15 10:53:00
白癜风怎么治疗比较好 http://m.39.net/pf/a_7998441.html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很多,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而我国是以乙型肝炎引发的肝硬化为主,肝硬化患者的HBsAg阳性率高达76.7%,其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感染导致广泛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肝脏弥漫性纤维化、结节性再生同时伴有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传统疗法常选用保肝、降酶、退*等基础治疗,而终末期肝硬化临床治疗效果差,缺乏广泛可行的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的出现,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肝病治疗带来新的治疗思路。

背景:为了提高肝硬化疗效,本研究采用了hUCB-MNCs联合hUC-MSCs治疗肝硬化,笔者前期临床研究发现,hUCB-MNCs具有极其良好的提高患者免疫的功效,因此先行输注hUCB-MNCs,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提高其免疫功能。

而后输入hUC-MSCs,使其归巢到肝脏,分化为肝细胞或进入肝脏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并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的改变,来调节免疫、减轻炎症反应、抗肝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增生、抗肝纤维化等修复损伤肝组织,同时促进hUC-MSCs的多向分化。两种细胞联合治疗,以更好的发挥其疗效。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s)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炎症程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年11月—年6月研究人员选取11例肝硬化患者,所纳入患者第1周输注1次hUCB-MNCs(>18×10^9/次),第2、3、4周每周输注1次hUC-MSCs,每次输注1×10^6/kg,在治疗结束的第4、8、12周进行复查,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凝血因子、血清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观察记录神经、精神症状的改变。

hUCB-MNCs联合hUC-MSCs输注后各项指标评估

肝功能、血氨及其他状况的影响:对PT和PTA影响最快,细胞输注结束后第4周即可显著改善(P值均<0.05),而患者的肝功能酶学指标在细胞输注后第8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P值均<0.05),在输注结束第12周时,肝功能指标较之前明显好转(P值均<0.01)(表2)。

细胞输注4周后,患者血清中血氨浓度明显降低(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氨水平持续下降,除患者No.7、10、11外,其他患者在hUCB-MNCs和hUC-MSCs输注12周后均降低到正常水平(P值均<0.05)(表3)

细胞输注后第4、8周,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均有所减少,除却N0.10患者仍有少量腹水,且Child-Pugh分级仍然处于C级。10例患者的乏力、食欲、睡眠、精神、腹胀、下肢水肿等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及PT基本恢复正常,血清Alb也明显升高,Child-Pugh评分随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4)。

血清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采集患者静脉血,ELISA定量检测hUCB-MNCs和hUC-MSCs输注前后血清炎性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输注4周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l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从8到12周,其血清中含量持续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10、TGFβ在治疗后4周显著上升(P值均<0.01),4周后基本恢复到正常值,到治疗后的12周,其表达水平一直维持在正常值(表5)。

讨论:hUCB-MNCs联合hUC-MSCs输注治疗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状况来调节免疫性疾病的转归,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目前还在随访观察中。截至目前,11例入组治疗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研究结果为hUCB-MNCs联合hUC-MSCs可以优化肝功能且抑制病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总结:hUCB-MNCs联合hUC-MSCs输注可以分化为肝细胞或进入肝脏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上调Treg水平,从而调节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一般状态。针对检测指标的改变,对其治疗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评价,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探索新方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案例干细胞移植对11例乙肝肝硬化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