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燕赵都市报」
今年32岁的李平(化名)浑身发*宛如“铜人”,医院被怀疑为肝病,转诊医院治疗,经过肝病二科柴梅副主任检查诊断,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并导致肝硬化。
李平在体检时被查出肝功能异常,当时也没有在意,后来出现脸*、眼睛发*等症状,医院检查,被怀疑肝病,但不能确诊,于是被医生推荐医院检查治疗。经检查发现,李平的肝硬化竟然和体内铜超标有关。肝病二科柴梅副主任根据病情,针对性进行多项检查,最终确定他患了肝硬化,原因是肝豆状核变性。
柴梅介绍,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病,该病的发病机制是调控铜代谢的基因突变,不能合成铜蓝蛋白,引起体内铜代谢障碍,铜不能排出体外,从而积聚在肝组织和神经系统的豆状核部位,引起肝脏和神经系统损伤。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神经症状、肝硬化及眼角膜色素环。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很多仅表现肝损伤,很容易漏诊。
柴梅提醒,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多发于儿童、青少年,病情呈缓慢发展,约于起病后4—5年死于肝功能衰竭,或陷入植物人状态,死于肺炎等并发症。但在驱铜疗法进步的今天,绝大部分早中期患者通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往往能获得与正常健康人相似的工作、学习和寿命。
(通讯员夏延民、殷建民燕都融媒体记者韩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