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药物陆续上市,乙肝药物市场将开始大幅增长(附报告目录)
1、乙型病*感染者情况
乙型病*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肝痛,乏力等。慢性乙肝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乙肝病*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的患者中,由乙肝病*引起的比例更是达到了80%和60%。
乙肝问题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是影响民生的大问题。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全球约有2.57亿乙肝病*感染者,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30%,原发性肝细胞癌占45%。
乙肝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乙肝病*感染在全世界都有流行,但西方国家较少,亚洲和非洲流行较严重。病*性肝炎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乙型肝炎,因此对于乙肝的防控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已经通过婴儿乙肝疫苗接种,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免疫接种计划使HBV感染人数持续下降,年中国乙肝病*携带者人数达到7,万人,预计年将进一步下降到6,万人。年至年中国乙肝病*携带者人数年复合降低率预计为-1.6%;预计年,乙肝病*携带者人数将下降到5,万人,年至年中国乙肝病*携带者人数年复合降低率预计为-2.4%。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年乙肝药物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乙肝病*感染者数量不断下降态势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我国CHB(慢性乙肝)患者约万例-万例。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显示,我国40种法定传染病中,病*性肝炎依然是发病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随着病人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乙肝检测的进步,未来国内的乙肝诊断率与治疗率会逐渐提高,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将进一步增长。
2、乙肝治疗方法概况
当前乙肝治疗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α(包括Peg-IFNα),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增殖,减缓乙肝患者的肝硬化进程,但是无法治愈乙肝。目前主流用药是核苷(酸)类药物,约占乙肝用药市场的80%,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丙酚替诺福韦(TAF)、恩替卡韦(ETV)。
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肝脏组织学,显著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鉴于核苷(酸)类药物作为逆转录酶抑制剂,可强效抑制乙肝病*复制,长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肝脏组织学,显著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但均不能直接抑制cccDNA的转录活性,从而无法有效抑制病*蛋白如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当前推荐的一线核苷(酸)类药物均能长期有效抑制病*复制,因此长期用药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