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现阶段,全球共有2.96亿慢性HBV感染者[1]。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多达~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万人[2]。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第三大癌症致死病因[3]。HCC为其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4]。年,全球共有新确诊HCC患者例,死亡例,其中,近45.3%的新增病例和47.1%的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而慢性HBV感染仍然是HCC的第一大病因,HBV相关HCC约占全球HCC的45%[3]。现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UC)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两类。前者口服方便,副作用小,可通过抑制HBV复制,减少CHB患者终末期肝病发生,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但由于大部分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启动较晚,治疗率较低,在抗病毒实施近三十年后全球仍未见到HCC年诊断人数的下降。
大多数慢性HBV感染者从感染HBV到HCC通常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阶段。如何通过优化现行抗病毒治疗策略,如更早地启动抗病毒治疗、更强地病毒抑制以及合理地联合用药,以减少包括HCC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是目前临床高度